按照我們的方式栽種,栽種盆中所用的土來自野外(郊外田野),一項重要的原因是要利用土壤中自然存在的蚯蚓幫忙製造肥料。因為天然土壤中的食物不多,再加上土壤中生物間的競爭,所以土壤中的蚯蚓本來不多也不大,但只要持續餵食蚯蚓,其數量個體都會增多長大。我們製造肥料的方法是將家庭廚房來的爛菜葉、水果皮,農園來的枯枝敗葉等植物性廢棄物,另可添加雞(鴿)大肥等動物性廢棄物,埋入土中餵蚯蚓,蚯蚓食用這些廢棄物後經過消化成為小分子物質,蚯蚓排泄物中的小分子物質就是植物可吸收的肥料。蚯蚓消化有機廢棄物速度頗快,約二週可完成,比起堆肥用微生物分解有機廢棄物需三到六個月省時省事多了。我們經常埋有機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經過蚯蚓食用消化後成為肥料混在土壤中,所以栽種盆中土壤的量持續增加,必須經常挖除一些肥沃的土壤,這多餘的土可送人,或自行留作育苗用。
用野外的土壤栽種,附帶的好處是免費,但有些人認為找土搬土麻煩,還是買土方便。許多業餘的農夫只聽別人說栽種需要買土就買土,不思其中難免有商人促銷的嫌疑。買土雖然方便,但恐有後遺症。首先買土就是要花錢,雖然業餘的農夫所需的土量通常不多,總價也就不高,但用我們的方式栽種,是可完全免除買土的花費。再則買的土量不多,商人就不會免費運送,還是要自己搬運。另外,買來的土內容通常是碎木屑、椰鬃等疏鬆無黏性,也缺乏養份的栽培土。這種疏鬆的土用來培育種子苗還不錯,但用來栽種成株,就需要另外補充肥料,所以又是另外一筆開支。無黏性的土在澆水時容易被沖刷而流失,所以土量愈用愈少,以後要持續買土補充。澆水時不只是土壤流失,加入土中的肥料也一併流失,所以以後也要持續買肥料補充。若是為種菜而持續買土買肥,何不廢耕,將此費用省下來直接買菜還比較省時省力省事省錢?有些商人會在栽培土中添加一些較黏的土壤增加土質黏性,雖然可減緩沖刷流失的問題,但混合土的單價又更高了。買來的土,都是處理過的,很難再自然生出蚯蚓,所以還要另外再買或挖蚯蚓補充,雖然魚具店可買到,也不貴,但總是費錢費時費事。在疏鬆的土中埋有機廢棄物,即使土中有蚯蚓,廢棄物還是會被從土壤縫隙進入的蝸牛、馬陸、昆蟲的幼蟲(蛆),甚至蟑螂老鼠搶食,這些動物卻不會幫我們製造肥料。
用我們的方式栽種,最好的土來自野外(郊外田野)開墾種過蔬菜的旱田,水田的土較黏而次之,水田的土可待農民犁田後耕作前去搬土塊最省力。挖土時最好是開車可多載一些,但車內要先鋪防止土壤沾污的報紙或塑膠墊。土壤頗重,一次手動搬運以3公斤以內為宜,用一般有提帶的塑膠袋裝土即可。挖土的地點最好離車近以便搬運,有推車協助搬運尤佳。哪裡可找到野外的土壤?臺灣島是土壤構成的,全臺灣應該不只一人有辦法就近找到野外可用的土壤。山區原始樹林下的土壤除了表層有落葉有機質較豐富以外,較深的幾乎都是貧瘠且黏性高的黃土紅土,挖回後若不改良,會很難栽種。山間的墾植地土壤較原始林地肥沃,但山上的沃土稀少而珍貴,農民通常不願出讓。大臺北都會區內少有農地可挖土,建築及修路或在閒置及廢棄的空地上挖出的土經常是帶磚瓦砂石及金屬塑膠廢木頭垃圾的回填廢土,不適合栽種。河灘地的原生土雖然較黏,但頗肥沃,可是大臺北地區的河灘地大多已改建為河濱公園,區域內多已回填廢土,也不准挖,近水邊芒草叢生的濕地才有天然淨土,但挖土、搬運至停放在河濱公園外的汽車內頗不便,更要注意挖到的土是否為黃色河沙,而非真正的土。河灘土摸起來有黏滑感,河沙摸起來綿綿的有砂粒感。較適合挖河灘土的地點,可能在臺北之外河川的上游。較方便取得野外可用土壤的方法是在車內隨時準備圓鍬、推車、一些塑膠袋等,到郊外鄉下出遊時遇路邊農田有農民在耕作,問可否挖一些土或何處可挖土,只挖幾袋表層土壤農民應不會太小氣。出遊多次挖回的土累積多量就夠用了,因為挖回來的土較膨鬆,放進栽種盆中會自然沉降並壓緊實,所以應挖回來的土總量可以盆中土壤容積的1.5倍估計。大臺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業區是關渡平原,約在承德路六段、七段和大業路以西,及大度路南北兩側,應是出遊挖土最近的地區。先前經過關渡平原南緣,看到多處林地、荒地、畸零地、閒置地應可挖土。請儘量進入地塊中間挖表層的土,勿挖深溝大洞,以免令人起疑嫌惡。此處原應為農地,土質較黏,地表長滿芒草,挖表土時可連草一併挖起,以後將草埋入土中可當肥料又可鬆土。最後的提醒:挖土最好還是經過地主的同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