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class='"loading" + data:blog.mobileClass'>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公告:參訪講師之樓頂樓側農園及實習注意事項


公告:參訪講師之樓頂樓側農園及實習注意事項

課程新、舊學員,及非課程學員但為有興趣之同好,皆歡迎參加。
參訪主題:參觀示範觀摩樓頂與樓側農園之鋼棚架與半水耕栽種盆參觀一般屋頂農園及瞭解其缺點練習編織棚架之繩網半水耕栽種盆加工組裝、購買及領取半水耕栽種盆
時間1214日星期六下午14~17時。除非下大雨,否則參訪實習正常舉行,臨時有疑問請電詢劉老師0933960492
集合時間:參訪實習開始前30分鐘起集合。
集合地點:新北市新店區新和國小正門口(從安和路三段轉入新和街1) (非安和路三段新和國小公車站旁的新和幼稚園正門口)。安和路上新和幼稚園正門口邊有微笑單車U-bike。新和國小站假日有公車8202208624、橘1、橘9F702新北市新店區安和線免費接駁公車。自行開車停車不便,騎摩托車亦不易找到空位停車。最近之捷運站為中和新蘆線南勢角站,但無直達公車可轉乘,需走路1公里(15分鐘)到達,或至中和景新街之景新街站才有直達公車可轉乘。前一捷運站景安有直達公車可轉乘,但班次不多,且路程較遠。參訪之公寓大樓不便借用廁所,如廁請先自行設法,新和國小星期六下午16~18時開放。
集合完畢,集體前往新店區安和路三段1111號之12樓屋頂。
進入大樓及搭乘電梯期間請保持安靜勿騷擾到住戶,請儘量勿攜帶幼童參訪實習,但可邀請非課程學員而有興趣之同好參加。所有參訪實習人員之平安保險請自理,講師不負參訪實習人員意外傷害之責任。進大門後請搭大樓左邊最遠處的電梯,請由1樓直上12樓至樓頂樓側農園,中間勿停留。遇住戶欲搭乘電梯,應禮讓住戶優先參訪實習完畢下樓時亦同。
參訪實習期間不提供食物及飲水,有需求請自備,垃圾請自行攜回。
實習後樓頂樓側農園無大量自來水可供清洗,請於實習後回到新和國小清洗
參訪實習完畢後,回到大門前解散自行返家
參訪實習時若有種苗、種子、繩子、鴿大肥、天胡荽(好的雜草)等,可分送,並提供濕塑膠袋,乾塑膠袋請自備。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大學、社區常青樂齡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及社教機構開課文宣

大學、社區常青樂齡大學、推廣教育中心及社教機構開課文宣.pdf
大台北地區有意開設「家庭有機農園」研習班的學校、機構、團體請逕洽老師waynew_ml@yahoo.com.tw
本課程又名「居家實現田園夢」、「可省水節電的家庭有機農藝」或「樓頂與樓側開心農場」家庭有機農園初級」108年秋季班開課學校如下請隨時留意本網站更新內容,報名請逕洽各社區大學



其他開課的機構將陸續公告。

課程綱要
課程說明、過去栽種成果照片瀏覽
課程網站內容介紹、農園規劃示範
樓頂樓側農園的目的:遮陽降溫節約冷氣耗電、採收有機瓜果
樓頂樓側棚架式農園:使用棚架的原因、搭建棚架的方法、土壤的放置方式
絲瓜育苗注意事項:選種絲瓜的原因、絲瓜下種時機、移植時機、摘心
栽種絲瓜注意事項:分散側枝、捲鬚緊攀繩網、成瓜採收時機、菜瓜布
充分利用水資源:水源為雨水及家庭廢水、保持表土濕潤的益草、疏葉
有機方式預防蟲害:處理蚜蟲、處理黃守瓜、處理瓜實蠅塑膠袋套袋
有機方式施肥:關於肥料的基本概念、化學肥料的問題「肥水」及洗米水等液態肥的使用植物和動物固體廢棄物的使用方式掩埋餵蚯蚓)、關於堆肥及環保酵素的正確觀念
其他瓜果的栽種:胡瓜、苦瓜、山苦瓜、葡萄、百香果、小黃瓜、香瓜、蕃茄
夏季與冬季蔬菜:空心菜、地瓜葉、高麗菜、青花菜、茼蒿、小白菜等
學員住宅農園參訪實習:從願意提供自宅場地或農園的學員中選出數位,每週一位學員住宅,數週期間安排其他學員前往參訪及建構農園或實際練習栽種
桌上型迷你半水耕盆栽種練習初體驗:迷你半水耕盆上可栽種花草,下可飼養魚蝦水草及置入彩石,外盆壁上側可貼上貼紙,膠塞可掛上吊飾,置於桌面上做為裝飾品,為一縮小整合型的桌上庭園與魚池。該盆的下盆可不養魚,但在養魚時,該盆有魚菜共生的概念,卻不需用電或打氣機、抽水機,比常見的魚菜共生做法更簡單。該盆可療癒紓壓、淨化空氣、及綠美化環境,又具生態與環保的理念,整體是一座栽種者可自由發揮創意設計的舞台。



相關課程(寒、暑期班)桌上魚菜共生盆實種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講師住處示範觀摩實務習作樓頂樓側農園的栽種過程

講師住處示範觀摩實務習作樓頂樓側農園的栽種過程.pdf

窗台樓側農園

窗台樓側農園.pdf

文山社大學員周小姐的樓側農園

周小姐的樓側農園.pdf

新店崇光社大學員戴先生的樓頂農園

新店崇光社大的學員戴先生在學過半水耕盆的原理和用途後,用油漆桶、礦泉水桶自行製作半水耕盆,配合樓頂拱門型綠廊棚架,冬季栽種蕃茄、薄荷等。有興趣的同學或同好,可在107421日下午參訪其農園,詳如本網站公告
戴先生的樓頂農園.pdf

新店崇光社大學員黃小姐的樓側農園

新店崇光社大的學員黃小姐用K24半水耕盆冬季在樓側窗台上栽種小蕃茄。
黃小姐的樓側農園.pdf

北投社大學員葉小姐的窗台樓側農園建設過程

北投社大學員葉小姐的窗台樓側農園建設過程.pdf

松山社大學員錢小姐在金山農園的苦瓜

錢小姐在金山農園的苦瓜.pdf

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的方法

熱島效應尋解方
(綠屋頂革命)八年推動仍牛步
(漏水風險居民難有興趣)2019/06/20聯合報

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的方法
這張圖(取材自網路)上的一條曲線表示城市和郊外的氣溫變化,而且城市的氣溫比郊外高,這現象叫做「城市熱島效應」。
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人為的,有些是自然的。人為的原因譬如:
●城市的工廠、商辦大樓、和住宅的機器設備運轉都會產生熱,排放到戶外的空氣中幫空氣加溫,最嚴重的是冷氣機運轉產生的廢熱排放到戶外空氣中。
●城市的車輛密集,排放的廢熱幫空氣加溫。
●城市的大樓擋住風的流動,讓城市裏的熱氣無法消散。
城市熱島效應的自然原因是陽光本身是幅射能,城市的建築材料大多是鋼筋水泥,照光後會吸收光能轉化為熱能排放到室內外。因為陽光的光能強,城市範圍大就會吸收很多光能轉化為熱能,所以光照是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
造成熱島效應的人為原因我們一般民眾無力消除,可是我們可以做一點事消除熱島效應的自然原因。做什麼?怎麼做?其實大自然有給我們一些提示。
我們看郊區的氣溫都是比城市低,為什麼?答案在郊區的植物(水體也是答案,但郊區的水體通常不多)。照說照射在郊區每一平方公里的光能和照射在城市每一平方公里的光能大致相同,可是郊區的植物會用光合作用和蒸散作用吸收大量的光能,只有一部份的光能會變成熱能,所以郊區的氣溫比較低。光合作用是說植物把一部份的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光合作用的產物葡萄糖中。蒸散作用是說植物受到陽光照射後體溫會升高,可是植物要維持一定的體溫,就靠蒸發水份把過多的熱能用在水變成水蒸汽所需的潛能。
所以大自然告訴我們要用植物消除熱島效應,這在城市裏也有一些小實驗可以證明有效:城市中的公園綠地的氣溫會比周圍建築區的氣溫低一些,也是因為公園綠地的植物在吸收光能。
可是問題來了,城市寸土寸金,哪有那麼多土地可以蓋公園綠地?又如雙北市是盆地地形,市區無法再向外擴展,市區內已經沒有大塊空地可以蓋公園綠地。馬路旁邊種樹,或社區鄰里的閒置小空間種樹,是可行的方式,但其總面積對整座城市的面積而言微不足道,降溫效果有限。佔用城市最大面積的量體是建築物,所以答案來了:要在建築物的大部份外表(包括頂面和側面不需採光的部份)栽種植物覆蓋建築物,用植物先吸收光能,並為植物體之下的建築物遮陽,避免建築材料吸收光能轉化為熱能,才能有效明顯地為城市降溫。一棟大樓若只有頂面小面積遮陽,對大樓整體降溫的效果有限,大樓的側面陽光可照射到的大面積範圍亦需栽種植物遮陽。在建築物的外表栽種植物除了可為城市降溫,另有綠美化環境、建立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等功能;若栽種的是農作物,還有可採收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這就是城市田園的概念。栽種後可採收農產品,對一般民眾才有吸引力。城市田園可從城市中各戶的家庭農園做起。
專業的農夫在田裏栽種農作物已夠辛苦了,在城市建築物的外表不是田的環境下栽種農作物談何容易?所幸鄙人已經歷過在建築物的外表栽種農作物的大部份問題,並已找到解決方法,無屋頂漏水、髒亂、惡臭的問題,並有省水(收集雨水及家庭中無清潔劑的廢水澆灌植株,未用自來水)節電(夏季為建築物遮陽降溫,節約室內冷氣耗電)的環保功能,栽種成本低(僅在栽種前搭建棚架及購買「半水耕栽種盆」需成本,但可用數十年;開始栽種後沒買過土壤、肥料、種子、種苗,沒做過廚餘堆肥,不用廚餘分解桶或分解菌;將家庭中的生廚餘埋入盆土中餵蚯蚓,蚯蚓的排泄物即為最天然的有機蚓糞肥),又可輕鬆種(有可儲水供植物自行吸收的「半水耕栽種盆」,夏季一週澆水1~2次,冬季1~2週以上澆水一次),詳見

新加坡的降溫方式可否移植到臺灣?


新加坡的降溫方式可否移植到臺灣?
  新加坡為了對抗城市熱島效應,不只在路面種樹,連住宅的屋頂、每層樓的垂直空間(樓側)都種樹。若這是政府強制的規定,人民只得遵守。但若新加坡的方式移植到臺灣,並且任由人民自由實施,恐怕滯礙難行。
  在臺灣,一般的路樹除了在開花時節之外,都不起眼,遑論有民眾願意主動栽種照顧。民眾為了避免麻煩,應無在自宅的樓頂與樓側栽種除了遮陽以外無其他用途的一般喬木的意願,用窗簾就可部份遮陽,開冷氣室內就可降溫;若是栽種開美花的喬木(如櫻花)尚可考慮;若是栽種可採收果實的木本大果樹,意願應更高。有建商倣傚新加坡的方式,蓋出在每層樓側種一般喬木的垂直森林住宅大樓,廣告詞是說將公園搬回自宅,不提遮陽降溫。鄙人懷疑一般民眾會買單,因為一般民眾不會浪費時間金錢精神體力等資源在家栽種照顧一般喬木。這樣的豪宅應只是有錢人買來炫富用的,強調公園就在我家,但有錢人絕不會親自動手栽種照顧一般喬木,大概會僱工來做。從技術面來看,這設計有問題,一般喬木根圈範圍大,需很大的樹穴和很多土,所以樓側種樹的小陽臺將承受很大的重量。若樹穴的防水工程久後失效,水會漏入下層住戶。為避免喬木長到數層樓高,侵入上層住戶的範圍,所以要常修剪樹冠。類似的設計尚有「高雄厝」,即高雄市政府推動的樓側小陽臺外推3公尺種樹,這除了上述技術上的問題,小陽臺外推3公尺也不合內政部的法規。一般民眾若有個3公尺的小陽臺,大概會考慮加蓋成休閒房。
  其實樓側若要用植物遮陽降溫,鄙人的方法可能更簡單實用。喬木的體積集中,遮陽面積不如同體積但可用直立式棚架攤開的蔓藤草本植物,樓側小陽臺原有的鐵窗即為現成的直立式棚架。喬木長的慢,但蔓藤草本植物在短時間內即可長到和喬木相同的體積。若要增進民眾栽種蔓藤草本植物為樓側遮陽降溫的意願,可選種各種瓜果植物,如絲瓜、胡瓜、苦瓜、南瓜、冬瓜、葡萄、百香果等。建議用「半水耕盆」栽種,土、水、植物在盆內未與小陽臺的地板接觸,故地板不會長期浸水而滲漏,並且盆體有地下水庫可儲水及長期供水給植物,省去需頻繁澆水及澆過多的水會溢失的困擾。盆體可置於小陽臺的角落地板支撐力最強處,小陽臺的中間大部份面積仍可留作休閒用。詳見

社大教栽種的講師和其學員間可能存在的問題

社大教栽種的講師和其學員間可能存在的問題

  某些社區大學內有教民眾找地開闢菜圃栽種的講師,這樣的師生組合可能雙方的目的不能完全契合。這些講師大多標榜教有機栽種,甚至強調傳授樸門、里山、秀明等對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法。這些外國人提倡的新觀念、好的農法在國外原本是推廣給專業的農民實施的,但移植到臺灣後可能有些先天的問題難以克服,所以無法大規模推廣。基本上臺灣的天候濕熱,病蟲害多,專業的農民若採行這些有機農法,恐難有足夠的收成。這些講師在臺灣難以教專業的農民,另一批可教的對象就是社區大學的學員,所以他們會轉入社區大學任教。社區大學的學員大多住在都會區,無土地或田地,並且經常因為另有正職,所以無法全時從事專業農作,只想偶爾從事農作,當作休閒娛樂或滿足興趣嗜好或其他目的,這些學員算是非專業的城市農夫,無法體會專業農夫每天農作的辛勞。但這些學員通常知識程度較高,也贊同環保理念,所以很嚮往前述的有機農法,想要親自實踐,或期許可成為他人的榜樣,前述的講師即有機會教他們,可是這些講師都教他們在田裏的栽種方法,不會教都會區無田地的栽種法,並且這些講師常忽略提醒學員在田裏專業栽種的辛勞。因為都會區的地皮很貴,學員不可能在都會區找到永久的農地,若在都會區內有小塊空地可開闢成菜圃栽種,也只是暫時的。學員若要按這些講師教的內容栽種,就要到郊外、山上、鄉下、外縣市找地栽種,就和城市田園無關,學員要到遠地栽種,交通、時間上常有不便。學員要在田裏栽種,方式應和專業農民的栽種方式無異,就應該如同專業的農民般向農會、農委會、農試所、農改場的專家,甚至專業的老農請教學習,而非向實務經驗不夠豐富的社大講師學習。若學員向社大講師學習後即可按業餘的方式種的像專業的農民般好,專業的農民早該來向社大講師請益了。
 我教的是在都會區無田地的家庭業餘農法,大部份的問題都已經歷過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所以適合都會區的民眾學習,詳見http://organic-for-all.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_19.html


若學員在學習期間是使用講師找的田地,課程結束後因為田地要留給以後的新學員使用,舊學員還是要到郊外、山上、鄉下、外縣市另找田地,學員要到遠地栽種,交通、時間上常有不便。

關於現行田園城市作法的意見

關於現行田園城市作法的意見


現在雙北市或其他都會區的城市田園或可食地景,還是以社區園圃為主要形式,就是請里長在里內清點閒置的空間,開放民眾從事農作。這做法有些問題,如:都會區地皮很貴,不可能永久當農地產出低價不敷土地成本的農產品,該閒置空間應只是地主尚未有產生更高價值的作為,故暫時開放民眾利用耕作,當地主有更好的利用規劃時,民眾的園圃就要收掉另覓他處,所以社區園圃永遠都是暫時的,無法永續經營。但若園圃是在民眾自宅中,即可永續經營。再者,社區園圃通常離城市農夫的住宅有一段距離,城市農夫經常往返園圃和住宅之間,甚至需攜帶大批工具資材,久後總會產生倦怠感,尤其有些栽種作為需頻繁地在白天施行,尚有職業的年輕市民實在無暇參與,所以在社區園圃中看到的常是已退休的城市農夫,即現行的社區園圃政策有年齡層的限制,無法普及成為全民運動。但若園圃是在民眾自宅中,任何年齡層的民眾都可隨時照顧管理農園不需奔波,不必等到退休後才到鄉下找一塊農地圓田園夢。再來,城市綠美化、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城市生態跳島…等理想不是只靠城市中少數社區園圃幾個點,就算城市中所有暫時的空閒地都種滿了,也佔不到城市總面積的百分之幾。上述的理想是要靠一大片植栽面覆蓋整座城市,這個面是由密密麻麻的無數小點組合成的,這些小點就是城市中家家戶戶,甚至商辦建築,的小農園。城市的基本單位是家庭,不是社區,城市田園只推動社區園圃,沒有推廣落實到家庭,就好像蓋大樓只蓋二樓,不蓋一樓,基礎會穩固嗎?
有些社區園圃是在公寓大樓的頂樓陽臺,除了上述缺點中的若干項之外,另有髒亂、惡臭、漏水、滋生蚊蟲、缺澆灌水需浪費自來水資源以澆灌植株等疑慮,有時不免引起鄰居不悅,甚至有頑固反對屋頂社區園圃的鄰居。
根據一些實際在公共場域的社區園圃栽種者的抱怨:來幫忙栽種的志工愈來愈少、成果被偷、成果需分送…。這些都是社區集中栽種式公共園圃的問題,若民眾回到自家栽種,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按現在多處社區園圃的作法,在建置及維護時需大量的資材成本,所以要靠政府補助才能建立起來,並且需政府繼續補助才能維持下去,民眾不會多花額外的成本。若政府補助「斷奶」,這些社區園圃恐無法獨力生存而停止運作,城市田園就成為泡沫幻影。為了讓社區園圃獨立,不能一直寄生在政府,政府對社區園圃應有斷奶的措施,如:對同一地點最多補助二次,中間間隔至少一年以上,才可淘汰不是真正想永續經營的社區園圃。現在政府補助專業農民資材成本的比例還沒全額補助業餘的社區園圃為多,政府的錢花的合理嗎?政府若要大方地補助社區園圃種菜,何不補助民眾直接去買菜還來的省錢省時省事省心思?現在家庭農園沒有政府補助,經營家庭農園者都是下定決心用自己的錢財去做,並且在栽種過程中想盡辦法節約。政府徵稅可普及到個人或家庭的層級,但為何無法補助個人或家庭農園?若是因不便核銷經費和查核成果,補助市民到社區大學上家庭農藝課應可行,並以家庭農藝課為範圍,不包括在郊外山上田野的農藝課,郊外山上田野的農園不在城市中,和城市無關。補助的方式如:學員先繳學費,課程結束後按學員勤學狀況按比例由補助款退學費。若學員只來上課,但課後不自費經營家庭農園,所學也無用,只是浪費時間,所以也不會認真來上課,無法獲得退學費補助。
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回家後都要溫習才會熟稔。現在政府和學校很重視食農教育,但學生在學校或體驗農場中接受食農教育,回家後可有機會實踐,將學到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要延續學校的食農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學生在自家栽種一些農作物後採收食用,並在栽種過程中觀察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情形及生態環境,才可深刻體會食農教育的內涵。
  若政府的政策方向錯了,跑再遠也是白跑。

關於現行小田園作法的意見

關於現行小田園作法的意見

  我參加過幾次小田園派對成果展,但經常很失望,因為各校展出的做法和成果大同小異,很難看到令人驚豔的創新做法。另外還有些問題:
1.學校方面:有些學校大概抱的是應付的心態。教育局規定要做,並且有補助,只好做。計畫結束,學校的小田園也結束了。我也看到某校因為無場地可開闢成菜圃,所以把生態池廢掉騰出空間,當初生態池也是用人民的血汗錢做出來的。
2.教師方面:大多數教師有專業的任教科目,只要顧好自己的任教科目即可,對暫時性的小田園課程所需的栽種技巧無心學習,委託校外講師來任教即可。若教師無心先學習,如何鼓勵學生認真學習?
3.學生方面:小田園課程不是升學的重點主科,所以學生大多沒興趣,上小田園課好像是被派公差不得不應付。學期中的週一到週五還可派學生上小田園課栽種照顧植物,假日有多少學生會主動返校栽種照顧植物?派教師返校栽種照顧植物嗎?寒暑假小田園是否就荒廢了?學生在學校上過的課程,回家以後還要再複習才能融會貫通,小田園課程的目的是對學生推廣食農教育,但學生回家以後有再複習嗎?如何複習?這是另一方面家庭農園的問題。
我所看到的小田園計畫是膚淺應付的,讓我想起「上下交相賊」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