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class='"loading" + data:blog.mobileClass'>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關於現行田園城市作法的意見

關於現行田園城市作法的意見


現在雙北市或其他都會區的城市田園或可食地景,還是以社區園圃為主要形式,就是請里長在里內清點閒置的空間,開放民眾從事農作。這做法有些問題,如:都會區地皮很貴,不可能永久當農地產出低價不敷土地成本的農產品,該閒置空間應只是地主尚未有產生更高價值的作為,故暫時開放民眾利用耕作,當地主有更好的利用規劃時,民眾的園圃就要收掉另覓他處,所以社區園圃永遠都是暫時的,無法永續經營。但若園圃是在民眾自宅中,即可永續經營。再者,社區園圃通常離城市農夫的住宅有一段距離,城市農夫經常往返園圃和住宅之間,甚至需攜帶大批工具資材,久後總會產生倦怠感,尤其有些栽種作為需頻繁地在白天施行,尚有職業的年輕市民實在無暇參與,所以在社區園圃中看到的常是已退休的城市農夫,即現行的社區園圃政策有年齡層的限制,無法普及成為全民運動。但若園圃是在民眾自宅中,任何年齡層的民眾都可隨時照顧管理農園不需奔波,不必等到退休後才到鄉下找一塊農地圓田園夢。再來,城市綠美化、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城市生態跳島…等理想不是只靠城市中少數社區園圃幾個點,就算城市中所有暫時的空閒地都種滿了,也佔不到城市總面積的百分之幾。上述的理想是要靠一大片植栽面覆蓋整座城市,這個面是由密密麻麻的無數小點組合成的,這些小點就是城市中家家戶戶,甚至商辦建築,的小農園。城市的基本單位是家庭,不是社區,城市田園只推動社區園圃,沒有推廣落實到家庭,就好像蓋大樓只蓋二樓,不蓋一樓,基礎會穩固嗎?
有些社區園圃是在公寓大樓的頂樓陽臺,除了上述缺點中的若干項之外,另有髒亂、惡臭、漏水、滋生蚊蟲、缺澆灌水需浪費自來水資源以澆灌植株等疑慮,有時不免引起鄰居不悅,甚至有頑固反對屋頂社區園圃的鄰居。
根據一些實際在公共場域的社區園圃栽種者的抱怨:來幫忙栽種的志工愈來愈少、成果被偷、成果需分送…。這些都是社區集中栽種式公共園圃的問題,若民眾回到自家栽種,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按現在多處社區園圃的作法,在建置及維護時需大量的資材成本,所以要靠政府補助才能建立起來,並且需政府繼續補助才能維持下去,民眾不會多花額外的成本。若政府補助「斷奶」,這些社區園圃恐無法獨力生存而停止運作,城市田園就成為泡沫幻影。為了讓社區園圃獨立,不能一直寄生在政府,政府對社區園圃應有斷奶的措施,如:對同一地點最多補助二次,中間間隔至少一年以上,才可淘汰不是真正想永續經營的社區園圃。現在政府補助專業農民資材成本的比例還沒全額補助業餘的社區園圃為多,政府的錢花的合理嗎?政府若要大方地補助社區園圃種菜,何不補助民眾直接去買菜還來的省錢省時省事省心思?現在家庭農園沒有政府補助,經營家庭農園者都是下定決心用自己的錢財去做,並且在栽種過程中想盡辦法節約。政府徵稅可普及到個人或家庭的層級,但為何無法補助個人或家庭農園?若是因不便核銷經費和查核成果,補助市民到社區大學上家庭農藝課應可行,並以家庭農藝課為範圍,不包括在郊外山上田野的農藝課,郊外山上田野的農園不在城市中,和城市無關。補助的方式如:學員先繳學費,課程結束後按學員勤學狀況按比例由補助款退學費。若學員只來上課,但課後不自費經營家庭農園,所學也無用,只是浪費時間,所以也不會認真來上課,無法獲得退學費補助。
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回家後都要溫習才會熟稔。現在政府和學校很重視食農教育,但學生在學校或體驗農場中接受食農教育,回家後可有機會實踐,將學到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中?要延續學校的食農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學生在自家栽種一些農作物後採收食用,並在栽種過程中觀察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情形及生態環境,才可深刻體會食農教育的內涵。
  若政府的政策方向錯了,跑再遠也是白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